账算出来了美方有机构称:对华贸易战美国人多花了1290亿

2025/04/21 云开平台网站登录入口


  说起中美贸易战,大家可能都听过不少说法,有人觉得这是美国占了便宜,有人觉得双方都吃了亏。但此前,美国那边自己算了笔账,结论挺让人意外——这场贸易战让美国人多掏了1290亿美元。这数字可不是随便瞎编的,来源是美国自己的机构,数据扎实得很。今天咱就来聊聊这1290亿是怎么来的,背后有啥门道,对美国老百姓、企业乃至全球经济又意味着啥。

  要弄懂这1290亿,先得搞清楚贸易战是怎么开打的。事情得从2018年说起,当时特朗普政府觉得美国在国际贸易里吃了大亏,尤其是跟中国的贸易逆差特别扎眼。啥叫贸易逆差?简单说,就是美国从中国买的东西比卖给中国的多得多,2017年这一数字高达3750亿美元。美国这边觉得,这不公平啊,中国靠低价商品抢市场,还“偷”技术,得收拾收拾。

  于是,2018年3月,美国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一定的关税,先是钢铝产品,后来范围越扩越大,涉及到科学技术产品、日用品啥的都有。中国也不是吃素的,立马反击,对美国的大豆、汽车这些商品也加了关税。双方你来我往,关税大战就这么打响了。到2019年,美国对2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了25%的关税,中国也对11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下了手。这场仗,表面上是争输赢,实际上牵扯到全球供应链、物价和老百姓的钱包。

  这1290亿可不是随便拍脑袋想出来的,它来自美国自己的研究机构——具体说是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(NBER)和一些权威学者的联合分析。2019年和2020年,几份重量级报告把贸易战的影响掰开了算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数据就是: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因为关税多花了1290亿美元。

  关税成本:美国对华商品加了关税,这些税不是中国掏的,而是美国进口商付的。进口商多花的钱,最后自然转嫁到消费的人头上。研究之后发现,到2019年底,美国进口商为这些关税多付了460亿美元。

  间接损失:除了直接的关税钱,还有一堆隐性成本,比如供应链调整、企业利润缩水啥的。这些加起来,算出了830亿美元的额外负担。两块一凑,就有了1290亿这个数字。

  这还不算完,有研究甚至说实际损失可能更高,因为数据没把所有涟漪效应都算进去。不过,1290亿已经是官方认可的下限,够吓人了吧?

  这1290亿听着挺抽象,咱得把它拆开,看看具体花在啥地方了。说白了,这钱主要从美国老百姓和企业的口袋里掏出来的,具体有这么几块:

  加关税后,中国商品到美国贵了,美国人买东西就得多花钱。比如,电子科技类产品、衣服、家具这些日用品,价格都涨了。NBER的研究说,美国消费者每年因为关税多花了大概300到400亿美元。举个例子,一台从中国进口的洗衣机,关税前卖200美元,加了25%关税后,价格可能涨到250美元,这多出来的50美元谁掏?还不是买东西的老百姓。

  进口商和制造商也逃不掉这波冲击。关税让原材料和半成品变贵了,美国公司制作成本蹭蹭上涨。比如,做家具的工厂,木材或者螺丝从中国进口,成本高了,利润就薄了。有的企业扛不住,只能涨价;有的直接亏本,甚至倒闭。据统计,美国企业承担了关税成本的90%以上,消费者只分担了一小部分。

  贸易战还逼着企业重新调整供应链。原来从中国进口便宜又方便,现在得找别的国家,或者自己在美国生产。结果呢?成本高了不说,效率还低了。比如,苹果公司本来在中国组装手机,供应链成熟得很,现在要挪到越南或者印度,短时间内哪有那么顺畅?这种调整的代价,最后还是算在产品价格里。

  特朗普当初打贸易战,说是要把制造业带回美国,保住工人饭碗。可现实是,制造业回流没啥动静,反而因为成本高企,好多企业撑不下去。据美国劳工部数据,2018到2019年,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不增反减,丢了至少20万个工作机会。为啥?因为原材料贵了,产品卖不动,企业只能裁员。

  关税推高物价,直接后果就是通胀。2019年,美国的消费品价格指数(CPI)比预期高了0.3到0.4个百分点。这啥意思?就是说,你买一袋面包,过去1美元,现在得1.2美元。别看这零点几,听着不多,但日积月累,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了。

  中国反击时,瞄准了美国的大豆、猪肉这些农产品。结果,美国农民出口量暴跌,库存堆满,价格还跌了。据美国农业部估算,2018到2019年,美国农业损失了270亿美元,政府不得不拿纳税人的钱去补贴农民。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吗?

  这1290亿只是美国这边的账,放大到全球看,贸易战真是没啥赢家。中国这边也受了伤,出口下降,经济稳步的增长放缓。世界银行估算,2019年全球贸易量因为中美摩擦少了0.8%,这相当于几千亿美元的损失。供应链一乱,越南、墨西哥这些国家倒是捡了点便宜,但总的来看,全球经济都被拖了后腿。

  更别提疫情一来,贸易战留下的后遗症更明显了。供应链本来就脆弱,再加上疫情断货,物价飞涨,大家日子都不好过。这时候回头看,1290亿可能仅仅是冰山一角。

  1290亿听起来挺吓人,但放美国经济里算啥水平?2023年,美国GDP大概是27万亿美元,1290亿占了0.48%,不到半个百分点。有人可能说,这不就毛毛雨吗?可别忘了,这钱不是国家掏的,而是分散到每个美国人头上。

  美国有3.3亿人口,1290亿平摊下来,每人得多花390美元。这啥概念?一个四口之家,一年就得多掏1500多美元,够买一台不错的电视了。而且,这还是平均数,低收入家庭受影响更大,因为他们本来就省吃俭用,物价一涨,日子更紧巴。

  再看企业这边,1290亿相当于美国制造业年产值的3%左右。这比例不算小,对中小企业来说更是致命一击。好多小厂扛不住成本压力,直接关门大吉。

  从1290亿这笔账看,贸易战的目标——缩小贸易逆差、振兴制造业——基本没实现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19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是3450亿美元,比2017年的3750亿少了点,但跟中国没啥关系,主要是美国把进口转向了其他几个国家,比如越南、墨西哥。制造业回流?压根没影儿,反而让企业成本高了,竞争力弱了。

  更讽刺的是,美国自己承认这仗没啥回报。2021年,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报告都说了,关税政策效果“有限”,还带来了“意想不到的成本”。这不就是自己打自己脸吗?

  普通美国人可能没研究过这1290亿,但生活里的变化他们是真切感受到的。超市东西贵了,工资没涨,日子紧了。网上不少人吐槽:“关税不是让中国掏钱吗?咋最后是我们买单?”还有农民晒库存大豆,抱怨卖不出去,政府补贴还不够填窟窿。

  这反应挺说明问题:贸易战听着挺高大上,但落到实处,苦的还是普通人。1290亿不是个冷冰冰的数字,它是无数家庭多付的账单,是企业裁员的无奈,是农民卖不掉的粮食。

  这1290亿算出来,美国自己也得反思反思。贸易战不是啥好招,伤敌一千自损八百。未来要是还想跟中国掰腕子,得多想想聪明点的办法,比如谈合作、定规则,而不是一味加关税,把自己人也坑了。

  对中国来说,这场仗也提醒咱们,靠出口吃饭风险不小,得赶紧把内需搞起来,科技也得自立,别老指望别人。对全球经济呢?大家还是得坐下来好好谈,供应链不能再乱了,不然吃亏的是全世界。

  总的来说,这1290亿是美国对华贸易战的一笔实打实的账,数据是美方自己算的,没啥水分。表面上看,美国想通过关税压中国一把,可结果呢?贸易逆差没咋变,制造业没回流,反而让老百姓多花钱、企业受损、农民叫苦。全球经济也跟着遭殃,疫情一来更是雪上加霜。

  这账算下来,感觉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。1290亿不只是个数字,它背后是美国经济政策的一次失误,也是全球化时代互相依赖的现实。以后再打贸易战,得多长点心,别老想着赢,最后却把自己人坑了。你说呢?这1290亿,花得值不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