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文摘:绥德县大众剧团简史

2025/04/14 中封袋


  绥德大众剧团树立于1943年初冬,起先是从张宗彪、阎万青、黄锡厚等几个私家戏班中选调较好的艺人组成的。其时叫绥德大众剧社。归绥德县政府领导。1946年阴历4月初,绥德县委为了总结改造旧剧团的经历,从绥德分区文工团抽调7名干部组成两个领导班子,一同接收了绥德大众剧社和米脂大众剧团。当年冬季,又从这两个剧团选择艺人兼并为绥德分区大众剧团,归绥德地委和专署领导。剧团领导班子由党启锡、朱桂林、尚爱仁、张继书等组成。

  大众剧团一树立,地委和专署就指示这个剧团进行试验性改造作业,从1947年开端的十多年中,侧重进行了“改人、改制、改戏”的三改作业。“改人”便是改造艺人的旧思想、旧风格,树立新思想,新风格;“改制”便是改动原私家戏班子的各种旧准则,树立新准则;“改戏”便是禁演坏戏,创造和新排革新历史剧和现代剧。经过一年的极力,“三改作业”就初见成效。首要,禁演了坏戏,新排了《千古恨》、《三打祝家庄》、《铤而走险》、《将相和》等许多新编的历史剧,遭到了领导的表彰和大众的好评。一同,强制给二十多名老艺人戒了大烟瘾,改动了部分艺人耍赌、养狗等旧习气,树立了“基薪分红制”等各种新的规章准则,加强了党的思想政治作业,这样就使大众剧团(本来的一个旧戏班子)很快就变了相貌,呈现了新气象,干部大众也改动了对剧团的旧观念。

  1947年胡匪侵犯边区,剧团转移到山西啧口陈家源村,虽然日子适当困难,仍坚持练功、排戏,并极力为戎行、大众、干部扮演。当年秋末冬初,胡匪逃走,剧团很快回来陕北,为其时驻在绥德义合一带的西北局、联防司令部、边区政府扮演了40多天,贺老总、、马明芳等首长看了扮演后非常满意。首长们未处理战后剧团日子困难问题,经研究决定:剧团实施供给制,编制68人,按地方部队规范供给粮、草、衣、被等。当年11月至12月间,地委又派剧团去清涧劳军,他们冒着酷寒风雪,为正在进行三查运动的西北公民慰劳扮演40多场,遭到部队的热烈欢迎。

  1948年冬,绥德大众剧团发展为两个团。一团以老艺人为主,二团以新艺人为主。二团1949年正式出台,虽然是娃娃班,演技不高,但演的仔细,加上娃娃演戏观众稀罕,所以很受大众欢迎。其时,二团的主要艺人均匀岁数不到16岁,他们每场都演的生龙活虎,观众说“二团的这班子娃娃真心爱,演的戏比老艺人还美观。”所以,每到一地大众都热情接待,吃得好、住得好,那时的主要艺人:老生有姜仲元、霍云亮、朱志伟;花脸有马瑞生、常润庭、艾汗文;旦角有尚彩霞、常锦云、杜承芝;小生有常建云、常彦哲、安小保、井玉民;丑角有胡银洲、艾汗玉等。二团初建时由朱桂林任团长,尚爱仁任政治指导员。

  1952年冬,绥德剧团初次赴西安扮演,因正遇“三反、五反”运动,卖票收入欠好。其时西北局书记了解这一个状况后,不只在经济上处以全力支持,并在西北局设宴招待了剧团领导和主要艺人。

  1956年夏,剧团参与全省戏剧汇演,扮演《打金枝》,点评很高。任凤仙获一等奖,何金仙(扮演金枝女)获二等奖,赵有福(扮演郭艾)获二等奖,李树村(扮演郭子仪)获三等奖,赵爱云(扮演国母)获三等奖,陈桂楼(扮演郭妻)获三等奖。1956年,绥德、榆林两个区域兼并,将一团下放给绥德县,二团下放给米脂县,都仍叫大众剧团。

  1958年冬,绥德剧团参与西北五省戏剧汇演,扮演了由尚爱仁、霍云亮创造的现代戏《除夕之夜》和传统戏《斩子》,都获好评。《除》剧剧本在西安《工人文艺》宣布,《斩子》中任凤仙(扮演六郎)的唱段灌了唱片,在全国各地发行。

  1960年,以绥德剧团为主与佳县、神木剧团等联合排戏,参与全省青年艺人汇演,扮演《茶瓶计》,深受大会好评。何金仙、赵爱云、魏林娥等获青年艺人奖,娇培元、雷亮堂、田世雄等老艺人获教练、导演荣誉奖。

  后,剧团吸收了大批学生、培养了不少舞台新秀。1981年参与区域青年艺人汇演,扮演《打金枝》,获团体扮演奖,徐小利、马艳梅等获艺人奖,何金仙获导演奖。

  1982年参与区域现代戏汇演,扮演《你看该谁去》,获团体扮演奖,剧本创造二等奖。

  1984年10月,以剧团为主,安排陕西榆林区域扮演团参与山西省复兴晋剧会演,扮演《鱼腹山》,称誉太原。山西省奖赠银杯,陕西省文化厅赠了奖旗一面,发给奖金1500元。

  从上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,绥德大众剧团阵型是很好的,实力是很强的,山西许多有名艺人,为避日本战祸逃来陕北安家落户,为陕北公民服务毕生,比方:老生任凤仙(九岁红)、高成(戏篓子)、郭振其(十六红)、王其炳(撒金红)、申高(米脂红);小生温兆林(奴子生)、雷亮堂(亮堂生)、任兴茂(铜锁子)、志忠、武成、赵有福;花脸李树林(海卜子)、娇培元(马武黑)、王桂林、二毛则、常应州;丑角老吉太、李天春、连海则、双喜则;正旦陈桂楼、三女子、赵爱云;小旦肖桂英、陈俊梅、何金仙;武打艺人石金柱、有蛮、韩富财;导演兼教练田世雄(红梅旦)等。其时的文武局面硬正,武场有张圣山、二狗子、老六则、宋炳前;文场有秉生则、吉福则、保福则、万年则。

  老艺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好戏,比方:奴子生的《双巧配》、《折桂斧》等;田世雄的《游西湖》、《阴魂阵》;雷亮堂的《长板坡》、《黄鹤楼》;娇培元的《玉虎坠》、《取洛阳》;任凤仙的《走雪山》、《捉放曹》。他们扮演的这些戏可以说“秦晋著名”,很受同行和观众的称誉。1947年,马健翎看了任凤仙的《捉放曹》和雷亮堂的《黄鹤楼》就拍案叫绝,说是两位可贵的好艺人。

  1946年至50年代这一时期,绥德剧团扮演剧目适当丰厚。扮演的现代戏有《贫民恨》、《保卫和平》、《睁眼瞎子》、《上冬学》、《夫妻避祸》、《做军鞋》、《家庭会》等。扮演的新编历史剧有:《三打祝家庄》、《铤而走险》、《将相和》、《千古恨》、《石达开》、《失京训》、《红娘子》、《群英会》、《卷绣图》、《陈胜王》、《赖虎记》、《茶瓶计》、《烈火扬州》、《赤胆忠心》、《屈原》、《含嫣》、《佳人网》、《薛刚反唐》等。扮演的传统剧有:《八义图》、《忠义图》、《佳人图》、《富有图》、《献弓图》、《长板坡》、《九江口》、《金沙滩》、《战宛城》、《南北合》、《白门楼》、《潞安洲》、《打金技》、《雁塔寺》、《法门寺》、《八岔庙》、《溪皇庄》、《游龟山》、、《蝴蝶杯》、《反徐州》、《天地带》、《铡美案》、《忠保国》、《粉妆楼》、《忠义侠》、《莲花庵》、《双巧配》、《双罗衫》、《麒麟山》、《大报仇》、《回荆州》、《玉虎坠》、《九件衣》、《武松杀嫂》等。以上都是本戏,除此以外还扮演几十个折子戏。

  在1950年前后,绥德大众剧团的秧歌队,在绥德城表里几十班秧歌中也算是最优秀的。每当新年,只需剧团的秧歌队上街,大众就从五湖四海蜂拥而来,争相观看,这还在于这班秧歌阵型大、内容好、演技高,一、二团的中青年和乐队悉数参与,一百多人的秧歌队真实局面。他们的秧歌场图规划、舞蹈动作规划、吹打乐规划等每年都变把戏,年年都有新套套。就拿乐队来说,不只有陕北大秧歌通用的大鼓、大钹、大锣,而且还加上山西梆子的吹打乐,秧歌过街时一会大锣大鼓、惊天动地、振奋人心;一会吹吹打打,非常好听,非常诱人。在广场扮演时,不光有大秧歌、小场子、秧歌剧、快板剧、搬水船、推小车等地方色彩浓郁的小节目,而且还有戏剧武打扮演,所以,每场扮演深受观众欢迎和赞扬。有时一个节目要连演数次,观众才满意。记住一次,在西山寺地委广场扮演,地委领导杨彩彬、白向银、董耀卿等都来观看,他们与不计其数的观众一同看完由尚爱仁创造并主演的快板剧《四老汉》(宣扬抗美援朝的)后,齐声叫好,要求再演一次,满意了领导和大众的要求。

  绥德大众剧团在各个历史时期,还自编自演了许多现代戏,如:上世纪五十年代,薛文华创造的《家庭会》、《菩萨庙》;尚爱仁创造的《四老汉》、《打酒瓶》、《拉洋片》、《耍狗熊》、《黄河要变清》、《秋生和秀芬》;艾维光和张德庆创造的《推小车》。近年来,张光生创造的《七里镇》、《三十里铺》等都起到了必定的娱乐和教育效果,在大众中很有影响。

  1983年,绥德剧团是全区上山下乡举动最早的一个剧团。他们承继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,在古历正月13日冰天雪地的时分就开端下乡为农人扮演了。1984年,虽然因去山西汇演耽误了两个月的扮演时刻,仍完成了250场扮演使命,超额完成了经济使命(原定收入的3万5千元,实际收入4万元),排练了5本新节目,艺人水平有了明显进步。尤其是经过排练扮演《鱼腹山》和去山西观摩学习,使艺人和乐队大开了视野,各方面都得到较大的进步。